常大首页 | 机械工程学院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工程训练  工程训练改革与发展

教学体系
教学特色
基础工程训练
工程技术探究
教材建设
工程训练改革与发展

工程训练改革与发展

现代机械制造工程综合训练中心工程依靠现有优势组织老师集中公关训练改革与发展教学研究为改革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教学成果奖

1.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江苏省教学教育成果一等奖,2013

2.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江苏省教学教育成果一等奖,2013

3. 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江苏省教学教育成果二等奖,2013

4. 双模式”、“三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构建与实践,江苏省教学教育成果二等奖,2013

5. 多层次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示范”,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2013

6. 构建先进实践教学平台,培育卓越工程应用人才,第二届中国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13

 

工程训练改革与发展

1.目标

以工科学生为基本对象,以综合大工程意识、熟悉现代制造企业设计制造流程、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应用性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宗旨,建成能够基本涵盖现代工业体系内容并能适应现代工程技术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方法先进、兼容课程门类多、受益面广,实践教学设施功能齐全,具备全天候开放和网络化管理条件,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对外辐射能力,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能为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及科研平台提供支撑的综合训练中心,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申请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2.思路

该项目建立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之上,其建设方案是在学校确定的工程训练中心功能规划、相关院校、企业调研并兼顾相关学科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经过工程训练中心和相关二级学院及校内外专家科学论证而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表现在:

(1)体现系统性。该项目的实施,可以切实完善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体系、丰富综合创新平台内容。

(2) 体现交叉性。该项目的实施,可加快我校相关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形成机械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群,提升相关学科的综合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为我校学科平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体现先进性。该项目涉及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管理、成形制造技术、数字追赶技术等技术领域。完整再现现代化工业现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创新性的和参与性强的实训平台,让学生全面掌握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及其装备应用、开发和集成技术,帮助学生从整体角度去认识系统各组成部分,使学生设计、制造、检测、组织和管理等能力均能得到综合提高。

(4)体现开放性。该项目的实施,可以更加丰富中心开放项目,提高中心开放层次和水平。

(5)体现共享性。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可用于实践教学,而且能满足校内外产学结合的需要,为区域经济服务。成为周边学校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成为相关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主要建设内容:

根据建设目标和思路,并结合我校相关专业和学科发展实际,以新建的6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和3000平方米老基地为载体,中心拟利用江苏省高校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建设资金及及学校配套资金的投入,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 完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拟定的模块设置,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力求实现实践性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对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按照与之相适应的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统一要求对中心的整体功能进行统一规划,为实现全校实践性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基础,也为中心今后的发展提供空间。其次,对中心建设方案的各功能模块进行统一设计,力求实现全校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

后续模块建设,主要集中在现代训练和创新综合训练方面,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建立逆向工程系统 让学生完成3D建模,培养各个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辅助软件运用能力;给汽车或者它类产品外形模具的逆向复制,自主设计创造利用3D软件建模,并运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自己设计的作品。

建立柔性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简称FMS(Flexible Manufacture System),是一组数控机床和其他自动化的工艺设备,由计算机信息控制系统和物料自动储运系统有机结合的整体。柔性制造系统由加工、物流、信息流三个子系统组成,在加工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物料流和信息流的自动化。

2. 营造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以“发展个性、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以“分层培养、启发创新”为基本教学思路,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创新相结合,创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重点环节引入CDIO教学模式,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构思、设计、工艺、操作等四个方面的训练并重,指导学生在构思和设计环节考虑文化内涵。

狠抓基础、拓宽提高,保证大面积成才;组织、引导并鼓励学生利用中心资源进行课外科技创新,参加各级相关创新设计大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优秀生拔尖生脱颖而出。

3. 精炼集成化的训练内容

工程训练不再仅仅局限于常规制造技术基础训练,而是多学科融合的相关工程技术的集成训练,即机械工程(含车辆工程)、工程材料、自动化、信息技术等多方面融合的集成训练;同时,工程训练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机械设计与加工训练,而是融工程设计、工程制造和创新实践与一体的集成性训练。

4. 打造多元化的训练形式

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实习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实习项目;对不同的实习项目采用不同的训练形式。采用规定性训练与自主性训练、个体训练与团队训练等形式,供学生选择。也可通过参加科研、竞赛、论文和学科竞赛等实践活动获得学分。

每个专业的训练,大一、大二的学生,由教师根据其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必须拥有安全、认知和基础训练的学分,大三、大四的学生才能自主选择现代训练、创新综合模块。今后将更多的鼓励团队创新,在创新中融合素质教育以及为社会服务意识。

在数字化设计制造项目现有条件基础上,构建集现代设计(CAD)/分析(CAE)/制造(CAM)一体化的综合创新实践基地,用于大学生的设计创新、制造训练,并成为我校CAD/CAE/CAM教学及培训基地。

5. 拓宽开放化基地建设

构建多层次、在时间、内容和资源上实行全方位开放式、综合型的实践训练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将平台资源及实习项目在时间和内容上全方位开放,服务全校师生,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进一步完善平台管理体制的改革,健全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网络化。

开放的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应从各个单元技术向综合创新工艺、智能化的集成专家体统转变,融入更多的学科模块,如电子、管理、人文等,达到多学科交叉的开放基地。

6. 加快双师化、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校内人才流动和培训,引进技能型人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注重结构合理和后备队伍建设,使本硕博比例达到40%以上,“双师”比例进一步提高。